心灵度假与青春尾声,如何在生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宁静
我这个人吧,天生就不是那种能跟“宁静”二字沾边的主。如果说别人的心灵度假是去马尔代夫晒太阳,那我的心灵度假大概就是在家里的沙发上跟猫毛赛跑,顺便思考一下人生的意义——当然,这个“思考”通常会在刷到第N个短视频的时候戛然而止。
青春这玩意儿,说起来挺唬人的。小时候总盼着快点长大,好摆脱家长的管束;长大后才发现,原来家长的管束只是前菜,社会的鞭子才是主菜。现在呢,青春的尾巴都快被岁月这把无情的剪刀咔嚓掉了,我还在那儿瞎折腾,试图从生活的缝隙里挤出一点点所谓的“宁静”。
先说说我的“心灵度假”。这事儿吧,得从我每天早上起床开始说起。闹钟响了五遍,我才能勉强睁开一只眼,另一只眼则负责继续跟周公下棋。然后,我会在床上进行一场盛大的“起床仪式”:先是伸个懒腰,再是揉揉眼睛,接着是翻个身,最后再挣扎个三五分钟,才能勉强坐起来。这哪是起床啊,分明是在举行一场告别床铺的葬礼。
洗漱的时候,我对着镜子,经常会陷入一种哲学性的思考:我到底是谁?我为什么在这里?我今天又要面对哪些奇葩的事情?这些问题通常会在我刷牙的时候被泡沫淹没,然后被我一口吐掉。早餐呢,我通常会选择最省事的那种——泡面。不是因为懒,而是因为我发现,泡面碗比洗菜盆更容易洗干净。这就是我追求“宁静”的方式之一:能少洗一个碗,绝不手软。
上班路上,我总是幻想着自己能像超人一样飞过去,这样就能避开早高峰的拥堵。可惜,我连个自行车都不会骑,更别提飞了。于是,我只能在地铁里,一边被人流推搡,一边假装自己是在参加一场站立式的马拉松比赛。有时候,我会盯着旁边人的手机屏幕,试图从中找到一丝丝生活的乐趣,但往往看到的都是些奇奇怪怪的广告,让我更加怀疑人生。
工作嘛,就更别提了。我总是能在一堆看似简单的工作中,找到最复杂的方法来完成它。比如,领导让我做个PPT,我非得花大半天时间去找各种花里胡哨的模板,然后再花几个小时调整动画效果,最后呈现出来的效果,还不如直接用Word写来的实在。但我乐此不疲,因为我觉得,这才是我表达“创意”的方式。至于效率嘛,那都是浮云。
下班后,我通常会给自己安排一场“放松活动”——没错,就是玩手机。我能在各种APP之间来回切换,像一只忙碌的小蜜蜂,直到眼睛酸得快要掉下来,才肯罢休。然后,我会躺在床上,看着天花板,思考今天到底做了些什么。答案通常是:啥也没干,除了浪费了一天的时间。
周末呢,我倒是会给自己安排一些“特别”的活动。比如,我会在家里搞一次大扫除,然后在扫完之后,发现家里还是那么乱。或者,我会心血来潮地决定学一门新技能,比如做饭。结果呢,我做的第一道菜通常都会以失败告终,然后我就会安慰自己:失败是成功之母,下次一定行。至于下次是什么时候,那就只有天知道了。
有时候,我会突然想起那些关于“宁静”的文章,里面总是写着什么“放慢脚步”、“享受当下”之类的鸡汤。我也会试着按照那些方法去做,但每次都没坚持多久,就又回到了原点。我开始怀疑,是不是我天生就不适合“宁静”,我的基因里可能就刻着“折腾”两个字。
不过,转念一想,也许这种“折腾”也是一种独特的“宁静”。至少,它让我知道自己还活着,还能感受到生活的酸甜苦辣。与其每天过着一成不变的生活,不如偶尔给自己制造一点小小的“惊喜”。就算这些“惊喜”有时候会变成“惊吓”,也总比平淡无味要强得多。
所以,亲爱的朋友们,如果你也像我一样,每天都在为生活中的琐事而烦恼,不要气馁。也许,我们就是在这种“折腾”中,找到了属于自己的“宁静”。只不过,这种“宁静”可能看起来有点另类,有点搞笑,但它却是真实的,是我们自己创造出来的。
最后,我想说,生活就像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,我们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奔跑着。有的人跑得快,有的人跑得慢,有的人跑得优雅,有的人跑得狼狈。但只要我们能在这场马拉松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,找到让自己感到快乐的方式,那就是最好的。
至于我嘛,我还是会继续我的“折腾”之旅,继续在生活的泥潭里摸爬滚打,继续在“宁静”和“混乱”之间摇摆不定。因为,这就是我,一个不甘平凡、喜欢自嘲的普通人。也许,这才是最真实的生活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