家务劳动的心理价值:如何通过参与家务增强家庭成员间的情感
在这个看似文明进步的时代,我们都在宣扬着家庭成员间的情感建设,而家务劳动,竟被冠上了如此“高大上”的名头——“家务劳动的心理价值:如何通过参与家务增强家庭成员间的情感”。这说法,乍一听,仿佛家务劳动就是那神奇的魔法棒,一挥之下,家庭情感就能像发酵的面团一样,迅速膨胀,变得无比美好。
咱先来说说这理论的起源吧。估计是哪位吃饱了撑着的“专家”,在自己那看似温馨美满,实则家务都被保姆包揽的家里,突发奇想,觉得家庭成员之间情感交流不够,得找点事儿来增进增进。找来找去,嘿,就盯上了家务劳动。仿佛家务劳动在这位“专家”眼里,不是日常的琐事,而是一剂包治家庭情感百病的神药。
想象一下,在一个普通的家庭里,忙碌了一天的爸爸,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,刚想在沙发上瘫一会儿,享受片刻的宁静。这时,妈妈一脸严肃地走过来,嘴里念叨着“专家说了,家务劳动能增强家庭成员间的情感,你快去把地拖了。”爸爸心里估计一万只草泥马奔腾而过,这不是添堵嘛。本来一天的工作压力就大,回到家还要被“情感增强”的理论绑架去做家务。
再看看孩子们。天真烂漫的他们,本来放学后想在小区里和小伙伴们撒欢儿玩一会儿,可妈妈又开始了“洗脑”:“宝贝,咱们要通过做家务来增强咱们家的情感哦,去把自己的房间收拾收拾。”孩子心里那个委屈啊,玩的时间都没了,还谈什么情感增强。说不定在孩子心里,这时候对妈妈的埋怨倒是增强了不少。
还有那些新婚夫妻,本来新婚燕尔,正处于你侬我侬的甜蜜期。结果呢,因为这个“家务劳动增强情感”的理论,两人开始为谁该多做家务而争吵。本来浪漫的夜晚,变成了家务分配的战场。老公觉得自己工作也辛苦,老婆觉得自己也不轻松,家务劳动不仅没增强情感,反而成了矛盾的导火索。
这时候,可能有人会说,那分工合理不就好了嘛。说得容易,做起来难啊。就像在一场家庭会议上,大家正讨论着家务分工。爸爸说:“我工作那么累,一周就做一次饭吧。”妈妈一听就急了:“你一周就做一次饭,那其他家务我全包啊?我每天也忙得很呢。”孩子在一旁偷笑,心想:“反正我最小,我就不参与这麻烦事儿。”于是,一场家务分工会议,变成了家庭内部的“辩论赛”,情感没增强,火药味倒是越来越浓。
再看看那些所谓因为家务劳动而增强情感的案例,仔细一琢磨,简直漏洞百出。比如说有个家庭,宣称因为一起做家务,情感变得特别好。可深入了解才发现,原来是妈妈在做家务的时候,不停地唠叨爸爸和孩子,说他们不帮忙,家里乱七八糟。爸爸和孩子虽然被迫参与了家务,但心里对妈妈的唠叨厌烦不已,只是表面上装作其乐融融的样子。这哪里是情感增强,分明是“表面和谐,内心挣扎”。
还有的家庭,为了完成所谓的“家务情感增强任务”,把做家务变成了一种形式主义。一家人在周末的时候,一起拿着扫帚装模作样地扫扫地,拍个照片发朋友圈,配文“通过家务劳动,让家庭情感升温”。可照片拍完,扫帚一扔,各玩各的手机,根本没有真正因为做家务而增进彼此的了解和情感。
这“家务劳动增强情感”的理论,就像一个美丽的泡沫,看似五彩斑斓,实则一戳就破。它忽略了现实生活中人们的疲惫和压力,把家务劳动强行和情感增强划等号。在实际生活中,家务劳动更多时候是一种负担,而不是情感的催化剂。
也许,真正增强家庭成员间情感的,不是那些被强迫的家务劳动,而是在疲惫时的一句关心,在困难时的一个拥抱,在争吵后的一次真诚沟通。而不是让家务劳动成为一种枷锁,套在每个家庭成员的身上,让大家苦不堪言。
所以啊,别再拿这所谓的“家务劳动增强情感”理论来忽悠人了,让我们正视家务劳动的本质,别给它披上那层不切实际的华丽外衣。